深圳热线

电影票价与市场关系之辨

2023-04-13 10:17:44 来源:文汇报

电影票价与电影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广受关注,在电影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,为了加强有效供给、拉动需求增长,促进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,很有必要对它们的关系作一些深入的辨析。

电影票价是电影产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的体现,也是表征电影市场景气指数的晴雨表。二者的相关性表现在,只有在一定价格值的基础上,努力增加电影作品的性能值,做到价廉物美,物有所值,才能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。


(资料图片)

2010年之后的十年间,我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,从全国电影票房只有近102亿元,观众人次约为2.5亿,到电影票房达到642.66亿元,观众人次为17.27亿,市场规模扩大了六倍多。同样,电影票平均单价也由30元出头上升至40元左右。由是,电影票价和电影市场相辅相成,得到了同步发展和提升,形象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互补性。

需要指出,电影市场与电影票价的关系不是线性的、静态的。2015年以后我国电影票房总数连续多年大幅上升,但电影平均上座率却急速跌落:2016年为14%,2017年为13%、2018年为12%,2019年只有8%。人次规模坠落的原因当然较为复杂,但电影票价持续上涨肯定起到了重要作用,以致饶曙光等专家一再呼吁:“降低票价可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,但是为了中国电影长远发展,还是要把票价调整到符合观众消费预期的水平,这样才能够不断拉动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。”

2023年春节档的实践很有说服力。档期平均票价为52.4元,低于上年同期价格。虽然票价低了,片时长了,场次少了,但观影人次达到1.29亿,同比增长13.16%;场均则达到48.37人次,远高于往年同期。最终档期内收获票房67.58亿元,同比上涨11.89%——电影制作、发行方和电影院主动让利观众,用经济手段调动市场,收到了显著的效果。由此可见,做大做强电影市场,绝非只有提高电影票价一种路径,消费价格的定制、消费结构的优化、消费品质的提升、消费内容的丰富、消费形式的多样化一样也不能少,而其中定价的合理和稳定,无疑至关重要。

同样的国际案例也给我们启示。为了在后疫情时代尽快恢复电影市场,法国从2022年三月开始,实施年度降价电影票计划,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响应,单在七月份就吸引了320万观影人次,达到了疫情前同期的水平。另有一些国家则推行国家电影节,节日当天影院票价全部实行半价,以吸引社会和观众更多的注意力和参与度。自然,更多的观影人次不一定意味着即时的更高票房,但从长远看,对于电影市场的巩固和开拓则一定是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。

那么,哪些要素是我们在当下确认电影票价时需要特别酌量的呢?

一是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。

消费的基础是收入,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,属于可自由支配的收入。从目下看,我国经济正在快速恢复,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处于增强和改善的过程中。这些基本事实,要求我们在电影的定价上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识和考量,不能一厢情愿、我行我素,更不能急于求成、预支未来,甚至在必要时应当放弃一些眼前的机会成本,以稳固和扩大电影观众的基本盘。

二是观众的心理期待与变量。

电影的售价一直是观众最为关心的一个元素。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:“43.3%的观众可接受的电影票价为31-40元”“平均票价超过50元的接受度仅为7.6%。”怎样正视和尊重广大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,力求达到消费倾向和消费成本、消费者之间的均衡,始终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命题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·卡尼曼曾用心理学解释分析人类的经济现象,从心理价值角度提出了价值方程不对称方式,主张在经济行为中更加重视人们的心理变量,显然对我们也不乏借鉴意义。

三是弹性动态的尝试与赋能。

电影票价当然不能千篇一律、一成不变,比如在周末和假日以及特殊的档期,对某些高投入大制作的巨片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影院和座位,完全可以实施不同的价格策略。近年来,我国一些院线和影院寻求利用数据分析来使定价更加灵活,获得一些经验,也不乏教训。国外亦是如此。德国Smar t Pr i cer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克里斯蒂安·克鲁格曾透露:“采用部分或全部动态定价的典型结果是电影院的收入增加了3%到6%。”然而资料亦显示,至少在过去五年中,北美的发行商一直有尝试可变定价的想法,“但到目前为止,只有折扣日和豪华座椅或巨幕附加费等变化得到广泛实施。”毫无疑问,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克制冲动和加强自律意识的领域,能否真正赋能市场,前提是确保透明和与观众沟通得当。

四是作品与服务的品质和质量。

正如前文所述,电影票价是电影产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的体现,因此决定票价的不应仅仅是供求关系,而更应是电影的价值。不过,关于电影的价值,过往我们的目光较多集中在电影文本上,现在还需要同时强调相关服务的品质。当下的主流观众与传统观众的重大差异之一,即在于参与感特别强,他们满心期待地走进影院,不仅是在消费艺术,也是对自我气质和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与肯定,是对群体归属深沉渴望的一种满足和兑现。因此,调动一切相关元素、资源和场景,让观众在电影鉴赏过程中获得更多自我价值的确证,得到感同身受、不虚此行的确切感受,就成为弥合价格和市场、消费与体验之间缝隙的最重要、最为关键的要素。

(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,中国电影理论学会副会长 李建强)

关键词: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