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热线

世界看点:导演刘雪松:梦想与成长比成功更重要!

2022-10-26 15:47:54 来源:羊城晚报

正在广东卫视热播的电视剧《我们这十年》分为《一日三餐》《心之所向》《砺剑》《热爱》《未来已来》《理想生活》《前海》《沙漠之光》《西乡明月》《唐宫夜宴》《坚持》十一个单元。其中,《前海》单元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切口,讲述香港青年叶舟(林一饰)被广东前海梦工场蓬勃的创业环境吸引而来,项海(黄志忠饰)发挥梦工场公益项目市场化的优势,支持叶舟攻坚克难,坚持创业理想的故事。近日,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《前海》单元的导演刘雪松,听他分享剧集幕后故事和创作中的所思所感。

幕后


(资料图)

在深圳佛山摄制,还原大湾区创业热潮

羊城晚报:要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,可供选择的题材很多,《前海》为何会聚焦香港青年创业的主题?

刘雪松:这和创作初衷有关。今年恰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,如果能在这个节点上,创作一个香港青年在深圳创业并取得成绩的作品,很有意义。所以,我们就选择了香港青年作为这个单元的主角。

羊城晚报:故事是以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为背景的,它在剧中的还原度有多高?

刘雪松:拍摄前,我们用了三天时间到梦工场采景,对场景进行细分,最后决定创业部分100%在梦工场中取景,所有主场景,包括办公室、会议室,戏里的小超市,都是梦工场中的实景。

羊城晚报:香港部分的场景又是如何拍摄的?

刘雪松:香港部分的拍摄,确实是一个难题。《前海》单元的整个拍摄周期只有12到13天,剧情先是展现1997年的香港,随后要快速“翻景”到现在的香港,场景还原难度非常大。美术道具组的工作人员克服了台风、暴雨等天气,在有限的时间和财力里尽了最大的努力,在佛山完成了搭景置景的工作。

羊城晚报:具体怎么做到的,能展开讲讲吗?

刘雪松:开机前要有精确的计算和判断。比如,要明确镜头从一个窗户透出去,能带到多大面积的景,然后美术道具组就只做这一小块。不仅是我,摄影指导、视觉导演、美术指导,全部到现场一线办公,现场直接拿出分镜头拍摄方案来。这能够让我们不做无用功,心中有数。

另外,景不仅要做,还要做得真。比如,在做街景时,香港柏油路上标志性的黄色地标线和特色铁栏杆等细节,都要还原。虽然大家会辛苦一点,但呈现在画面上会非常耐看,这种付出是值得的。

羊城晚报:除了细化分镜头、精确置景,前期还有哪些重点工作?

刘雪松:剧本!开机之前,编剧已在梦工场进行了将近四个月的采访与采风工作,整理了近5万字的文字资料,第一稿剧本是很扎实的。但这个单元只有四集,体量特别小,我们要浓缩和精简,把故事讲明白,这是第一位的,之后再追求“讲精彩”。另外,如何控制预算,把钱花在刀刃上;两次劳神费力的大转场如何调度……作为导演,一定要站在多个角度上,对整个拍摄做出精密的规划。

演员

罗嘉良成粤语指导,柯蓝突破形象

羊城晚报:《前海》中粤语对白不少,大湾区的观众们看了会很亲切。

刘雪松:是的,我们坚持香港角色用粤语完成表演,他们到内地之后说的也是粤语腔的普通话,而不是突然出现一口地道的普通话,这些细节我们很注意。罗嘉良老师是我们剧组的“粤语大咖”,香港市民惯用的俚语、土语他都会。柯蓝老师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,她也全用自己的原声。另外,我们的编剧团队全程都在现场,其中,青年编剧王瀚笛是广州人,他的粤语不错,能够起到桥梁作用,保证剧中粤语台词遣词用句足够地道。

羊城晚报:时间紧,任务重,拍摄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?

刘雪松:演员档期是最大的困难。演员统筹谈好了很多适合演叶爸叶妈的香港演员,但都因为疫情和档期的原因定不下来。离开机还有两三天,饰演叶父叶母的演员都还没着落,而且由于场景的原因,我们开机第一天就要拍叶父叶母的戏,真的是焦头烂额。这时,我们突然了解到罗嘉良老师早已定居北京,他从年龄到演技都很匹配叶爸一角。他也非常愿意参与这么一个很有意义的作品,太好了!

羊城晚报:那又是怎么找到柯蓝的呢?叶母一角很突破她以往的荧屏形象。

刘雪松:是的,很大突破。我跟柯蓝老师合作过《急诊科医生》,她在里面饰演一个一丝不苟、很有范儿的律师,之前她演的也多是正气十足的角色。这次要演叶母这么一个烟火气十足的角色,我还是提着心的。没想到,柯蓝摇着小扇子扇着风,把一个喋喋不休、爱子心切的母亲演出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喜感,这实在是一个惊喜,说明了一个好演员的可塑性。

举荐人的功劳要归志忠哥,当时找不到人,他就给我出了主意,说“找柯蓝,她曾经做过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”。

羊城晚报:扮演叶舟的林一非常年轻,之前没有演过主旋律剧。而且一个北方人来演一个香港青年,您与他合作时有顾虑吗?

刘雪松:坦白说,我有过顾虑。我参与过一些年轻化作品的拍摄,知道林一,但没合作过,对他个人的能力,我心里没底。当初我也提出过,“如果真的一点都不合适,我们是否有调整的空间?”这是我作为一个导演,本着对作品负责的发心提出的疑问。

不过,我觉得他的形象气质是贴合角色的。另外,优质的年轻演员能够帮助创作者,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来观看主旋律题材作品。

羊城晚报:那实际合作下来,林一是否让您满意?

刘雪松:拍摄第一天,我就感觉到林一这个孩子的责任心。他不仅剧本读得滚瓜烂熟,还在一旁做满了功课。他在现场总是安安静静的,如果柯蓝和罗嘉良老师来了,他就会向他们请教粤语发音。尽管他的角色是后期配音的,但林一也想尽量保证口型一致。所以,拍摄现场就出现了“一家三口在一起研究粤语台词”的其乐融融的画面。

杀青离组时,林一跟我说他在剧组里吸收了很多营养,学习到很多东西,希望以后能多参与。我鼓励他:“林一,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梦想,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演员。”

羊城晚报:您此前跟黄志忠老师因《扫黑之拂晓行动》合作过,此次又邀他出演项海一角,是看中了他身上的哪些特质?

刘雪松:首先,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,他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带劲儿的人,我就想找一个浑身上下带劲儿的项海!《前海》最后我有一个小设计,项海在叶舟身后托住他,让他小心点。这是一个让人放心把后背交给他的男人。生活里,志忠也是这样的,腰板永远挺直,劲儿永远是正的,而且不装,里里外外透着真诚。这就是我想要的项海。

寄语

年轻人一定要有梦想,要敢于追梦

羊城晚报:虽然只有四集体量,但《前海》的内容很丰富,创业路上的起伏、父母亲情以及人生态度等元素都有。为何要做这么多加法?

刘雪松:我觉得主旋律题材也好,其他影视剧也好,写人是第一位的,而且家庭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重要,中国人是离不开亲情的。所以,不能把叶舟当成一个孤立的角色来塑造,要赋予他情感,要赋予他人物关系,赋予他挫折困难……

羊城晚报:所以,创作上没有因为体量的限制,就降低要求。

刘雪松:对,细枝末节可以拿掉,但该有血肉的一定要有,我们要努力呈现出一个相对丰富的形象。作为创作者,要对得起信赖你的出品方、制片方,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艺术良心。

羊城晚报:《前海》尾声,叶舟并未获得成功,而是迈向新一轮创业,这个结局有何用意?

刘雪松:四集的体量无法承载一个年轻人从创业伊始到获得成功的全过程,这是我们在开机之前就明确的事情,所以我们让故事戛然而止在叶舟前进的路上——他可能还没有收获成功,但是他“上路”了。我觉得这也符合大湾区创业的现实——“扶上马送一程”,尽管没人可以保证你一定成功,但大家会全力以赴地帮助你。

另外,比起成功,叶舟的成长更可贵,他从一开始的惶恐莽撞、单枪匹马、遇到困难就想退缩,到后来不仅有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,还能坦然面对新挑战。尽管叶舟在《前海》结局的时候还没成功,但观众看了这个剧,会相信他就算没有获得创业成功,也一定能活成一个成功的人。事不一定成,但人一定成。

羊城晚报:如何理解叶舟和项海这两个人物的关系?

刘雪松:提到叶舟这个名字,我会联想到“一叶轻舟”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。人如其名,纵使前进路上有困难、有反对、有不理解,但他都可以渡过。项海对于叶舟来说,像父亲、像大哥又是朋友,他代表一种包容和爱,可以把项海理解为托着这一叶轻舟过万重山的水。这两个名字都是编剧起的,但我是这么解读的。

另外,项海跟叶舟是共融共通、互相帮助的。年轻时创业遇挫,壮志未酬,但项海的内心依然有一片大海,他还想去折腾折腾。叶舟带来的激情和一往无前的闯劲,又一次激发了项海内心的热情,他们团结在一起,互相启发,互相帮着一起往前走。

羊城晚报:对于这类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,能否分享下你的心得感悟呢?

刘雪松:“说人话,别端着,要有趣”,我在开机筹备会上就讲了这九个字。我们不要光喊口号,而要让故事生动活泼,让观众爱看。

羊城晚报:你希望观众从《前海》领会到些什么?

刘雪松:通过《前海》这个单元,我希望父母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信任和支持。我希望年轻人一定要有梦想,敢于追梦。有一句话叫“伸手摘星,纵然你不得,至少也不会满手污泥”。一旦你有梦想,你就要使劲地伸手够,也许不会成功,但一定要坚持,这是我想表达的。(记者 艾修煜 黄颖琳)

关键词: 羊城晚报 获得成功 想找一个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