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7时,暗蓝暮色潮水般淹没城市。南阳胡同里闪烁点点橘色灯火,深藏这里的一家戏剧工场,大幕即将拉开。20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,只为听一堂导演马岩的零基础戏剧体验课。
马岩今年34岁,圆脸,微卷的短发,胡子被特意修剪过,相当有艺术范儿。但只要他开口,人们就会发现这位艺术家丝毫没有曲高和寡的高冷感,笑起来有些憨厚亲切。
马岩出生在老崇文的四合院里,学信息管理的他大学毕业后爱上了戏剧,赴美国南加州大学进修。不过,当时的他也许不会想到,兜兜转转很多年,戏剧居然牵引着他重新回到了京城的胡同里。
前些年,马岩拍戏、排练多是在片场或影视基地。偶然的机会,他帮朋友在一间四合院里排练,那一刻就被打动了。“一开门就见天地。走几步,墙边有花圃、放着一捆葱,或许还倚着一辆自行车。这种接地气儿的感觉哪儿也比不了。”马岩说,公司曾在簋街租下一个四合院作为排练厅,几个同事工作生活都泡在里头,有点儿像《编辑部的故事》里那股子劲儿。胡同既不像写字楼喧闹,又不像剧场那样空旷,安安静静,到处都是烟火气儿,偶尔有居民好奇地溜达过来,跟他们聊上几句。“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爬房顶上去,俯瞰一个个青砖灰瓦的小房子,西边山脉连绵,东边是CBD的天际线。”
每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。“北京人其实就像四合院一样,方正、规矩,一寸不多,一寸不少。”马岩说,“胡同里的每一面墙后面都是一个家庭,都有一堆故事。写京味儿剧作,就只能在胡同里待着。”
在马岩看来,北京是祖国的心脏,每一次脉搏跳动,首都都能感受到最真切的震颤。他创作的话剧《家宴》《恒星》《吾本孤独》《生逢灿烂》以及互动默剧《小旅馆大饭店》,讲的都是大时代中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暗涌。
从2016年至今,马岩的工作与“戏剧东城”相融,除了为南锣戏剧节创编剧作之外,还开设“戏剧一帮一”“零基础戏剧体验课”等戏剧普及项目。
这些年,马岩用戏剧陪伴了很多人。有初中男生来上课,因为他喜欢的女生是学校戏剧社社长;有白领穿越半个城市来演戏,因为独自在北京生活,日子非常寂寞;也有老人来找马岩,完成年轻时的戏剧梦想……大戏谢幕时,马岩总会跟居民说: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是剧本、是演出经验,大家却教会了我们人生,体会到人和人之间最本质的感情。
一方舞台,道尽世间千万事。马岩希望自己能一直守在这里,用戏剧陪伴大家成长。